Untitled

狐臭不是病,但臭起來要人命!隨著夏日腳步逼近,氣溫屢創新高,狐臭者不僅汗水直流,同時腋下「濕」態,讓「腋」味飄散。根據市調統計發現,每十人就有一人飽受腋下汗水或異味問題困擾;而其中台灣族群每十人就有四人有腋下汗水的困擾。

狐臭比較正確的稱呼是「腋臭症」,發生的原因是腋窩部位的頂漿汗腺的分泌物與皮脂混和,在經由表皮細菌的分解,所產生的特有氣味。有這樣體質的人,從青春期開始發病,好發在夏天、潮濕、多汗的季節。病患常會腋下濕濕黏黏,讓衣服沾染了黃色的污漬。腋臭症會造成一些生活上的不方便,在求學上、職場上都會形成一些困擾與尷尬。

統計顯示有腋臭症者,六成不知道自身有味道,其實「腋」味有跡可循,但自身體味不易察覺,正所謂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通常都要到發現身旁朋友不有時掩鼻、或是保持距離等暗示,才會發現。

在亞洲最注意味道禮儀的日本,已有研究發現位於第16號染色體中部的基因ABCC11與腋臭症相關,這個基因有一個表現型是耳垢的乾濕,如果耳垢是濕的並呈現油狀,分析顯示有狐臭的比例高達八成。另外,這基因也被發現與乳癌的發生率有關。父母雙方若都有腋臭症,孩子有80%遺傳機率。若一人有腋臭症,孩子仍有50%遺傳機率。提早發現則可提早治療以避免未來可能遇到的社交障礙。

臨床上要診斷腋臭症並不困難,只要把握以下五點:1.病人的主觀、家屬與朋友的客觀描述有聞到異味。2.發現症狀的年齡。3.衣服的腋部常常會有濕黃的污漬。4.有濕黏性耳垢。5.家族親友中也有腋臭的病史。此外,一些心理問題或是假性腋臭症的病患會需要皮膚專科醫師的鑑別診斷,以免在誤診的狀況下接受治療,事倍功半。

治療方面,一般人可以 DIY 的方法有保持腋下的清潔、減少出汗的機會,或是香水壓味療法。內科的治療方式有外用止汗劑與口服止汗劑。而皮膚科醫師還可以用肉毒桿菌素注射、離子導入、高頻電燒針等方法治療。 要動刀的外科治療包括了傳統的切除法、剪除法;雖然效果完全,卻會留下明顯的疤痕。隨著微創手術的盛行,吸引法、皮下組織削除法和電動旋轉刮刀法皆可在傷口較小的情況下完成手術,然而炎炎夏日,術後的包紮與傷口的照顧仍然常令人望之卻步。

近年來,大多數狐臭治療轉往接受微波止汗系統,是治療「腋下多汗症及腋臭症」之非侵入性療程,主要可運用專利微波科技破壞產生汗與味道的大小汗腺,優點是無疤痕,臨床上約有90%以上民眾,做一次療程即能改善腋下多汗及狐臭問題。整個療程只需要1個半小時左右,可達到「止汗、去味、除毛」的功能。

臨床觀察發現,求診患者近八成為18-44歲,過去也曾碰過年僅十歲的患者因狐臭問題,在學校遭到霸凌,家人為免他日後身心受到影響,因而帶他前往接受治療。因此呼籲有相關困擾的民眾不必覺得難為情,若真有需求,目前全台已有專業清新門診,有需要的民眾可至相關醫療院所諮詢。不需再面對遺「汗」,可以盡早享受清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