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老化逐年攀升,預計 2025 年老齡人口將佔總人口的 17%,達 15.9 億人。隨著慢性病及癌症人口增加,加重國家財政負擔,因此興起科技醫療來解決此問題。基因科技成就了精準醫療時代的世紀。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質譜技術的進步、以及大數據分析的應用,讓疾病的治療與預防走向個人化精準醫療。國內各大醫院從 2014 年之後,即開始不斷引進相關基因檢測,因此癌症治療現在已進入精準的時代。有鑒於此,本刊記者特別專訪前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謝瑞坤醫師。

謝瑞坤醫師,目前為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兼任主治醫師、臺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永長欣診所院長。專⻑於肺癌、乳癌、胃腸道癌、泌尿道癌等。

Untitled

臺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醫師

從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時間軸來看,精準醫療高歌猛進地提升癌症治療,如今癌症基因檢測已是精準醫學中指標性的檢測項目。以個人化醫療為本,基因體定序技術加上大數據的交叉應用,兩者發展出新型式的醫療模式及醫學概念。精準醫療能準確地解析疾病的發生與進展,更可因此探究疾病的因果。謝醫師指出,癌症精準醫療的演進 (從人類基因體定序完成到 NGS 技術) 加上實證醫療,使病患獲得最完善的照顧。謝醫師說如何運用精準醫學是很大的挑戰。舉例來說,當臨床上懷疑有特定疾病,而沒有目標基因的情況下,就很適合利用 NGS 進行全外顯子定序 (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全基因體定序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 等來尋找病因。NGS 可應用於各個癌別。隨著使用的普及化,次世代的價格將會慢慢降低,NGS 將會被更廣泛地使用在癌症病人。

謝醫師指出能給病患的選擇很多,要依照個案的狀況整體評估後再給予建議。謝醫師強調醫療除了藥物治療外,支持療法也是醫療領域很重要的部分。臨床經驗的累積讓他對癌症病人的治療方式運用更加有效。謝瑞坤認為新式的療法搭配傳統的方法,在兩者相輔相成下能提供病人最大的效益。謝醫師說不要用制式的方法跟病人講冷冰冰的事實,醫師要跟病人建立信任感,讓病人相信醫師能夠陪伴他們到最後。病患知道要正向面對自己的狀況,才是首要的。謝瑞坤醫師記得,30 年前有位癌症患者,飽受心理壓力及身體的不適,最後病人選擇自殺。自此之後,謝醫師便開始思考如何在溝通上更要謹慎,誠實講話的同時要拿捏分寸及技巧,這是在病患身上學習到的寶貴經驗。

以臺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立場來看,謝醫師說末期患者走到最終階段,就是要滿足患者身心靈平衡的狀態。醫師的責任就是要提供正確的觀念給他們做選擇,這是謝醫師的原則。基金會是以病人的服務及提供相關之健康資訊為主軸。另外也提供護理人員教育訓練課程,一年辦兩場,目前已舉行六、七年之久了,分別在台大雲林醫院、台東馬偕醫院、聖母醫院,門諾醫院等醫院舉辦教育訓練。謝醫師說基金會著重偏鄉的教育訓練,病人的照護就從團隊訓練基礎做起。

若是要給年輕醫師的一段話,謝醫師說,年輕醫師必須要了解,醫療這條路會遇到很多難題,碰到了就要想方法克服它。書上的治療指引只是用來參考的,醫師本身如何將知識活用在臨床上才是最重要的。謝醫師從馬偕紀念醫院主治醫師到自己出來開業,全都秉持著提供最有效方法給患者的角度為出發點。謝醫師現在常去基因檢測公司演講,以及參加國際醫學會,如此可更貼切知道生技廠商的想法及最新的技術。謝醫師也會協助廠商設計產品,提供建議讓商品順利進入市場。精準醫療帶來最大的效益就是能根據病人的個體條件,制定相對應的治療方針。對於治療較無反應的病人則可選擇其他治療方式,減少無效的治療。隨著科技進步發現,大多數的癌症有著多重基因突變發生,因此,未來要發展的是結合基因科技及AI發展的精準醫療,判斷藥物對哪些腫瘤有反應,如此才能更有效地達到精準療法。「對基因下藥」,不只是治病,更要「治未病」,這個概念就是精準預防醫學的趨勢。

本刊記者很高興請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謝瑞坤分享精準醫學的未來方向及創新的醫療進展。的確精準醫學將引領現代醫療迎接更多突破的挑戰。 (記者:林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