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副總統、院士、敎授於一身,卻以偵探的手法破解肝炎、砒霜、青蛙肢、等等離奇案件。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物?記者懷著好奇心親訪陳建仁院士,為本刊讀者一探究竟。
陳建仁院士 台灣公共衛生的領航者
當初踏入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領域的動機
陳建仁院士說公共衛生研究所在日治時期屬於熱帶醫學研究所,最常研究的疾病是瘧疾、傷寒,也包含水污染、土染污染、疫苗管制等,都是他感興趣的。就讀台大動物科系期間,參加非常多社團活動,很喜歡人與人的互動。當兵完後很順利考上公衛所, 陳院士說公共衛生別於它科,公共衛生是照顧整個群體的健 康。舉例說:施打預防針、婦幼衛生等等都是提高國民醫療的方法。就學期間,流 行病學這門課對他來說非常有挑戰,屬於研究方法論,對於喜歡看偵探小說的他來說,從中找到致病機轉來破解謎團,就能有效地實施公共衛生的對策來減少疾病的 發生。碩士班畢業後考上公費留考,順利地到美國進修。對於人 與人之間的互動很感興趣,因此陳院士對於推動公共衛生來預 防 疾 病 深 感 興 趣,基 本 上,它 就 是 破 解 密 碼 追 朔 源 頭,從 層 層 秘碼中闖關成功而找出病因。
B 型肝炎疫苗全面接種及 HBV 的因應對策
1977 年念完碩士班後,在台大醫院內的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當助教並兼任畢斯禮教授(Dr. Palmer R. Beasley)的助理。進行 B 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長期研究,期待進一步了解慢性 B 型肝炎帶原者發生肝細胞癌的風險。這是首次以世代研究方式闡明慢性 B 型肝炎誘發肝癌的研究。此篇論文刊登在英國《刺胳針》〈Lancet〉期刊上,是台灣所有醫學論文中被引用最多的一篇。
台灣基本上是一座肝病之島,有利於 B 型肝炎慢性感染的研究。陳院士發現,B型肝炎的表面抗原陽性比表面抗原陰性得到肝癌機會高出兩百倍。當時畢斯禮教授在民國 61 年來台,針對國內孕婦進行檢測,結果發現,B 肝帶原母親的嬰兒中,帶原比例高達 40%;而非帶原孕婦的嬰兒,卻沒有一個帶原。這項研究成果登上重量級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成為全球最早有關 B 型肝炎會經由母子垂直感染的報告。由於 B 型肝炎有母子垂直感染的風險,因此當時執行的嬰兒臨床試驗發現,B 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孕婦之新生兒,合併施打一劑免疫球蛋白跟三劑 B 肝疫苗,可以減少帶原率到百分之六。有打預防針的小孩比沒打預防針的小孩,得肝癌的機會下降 75%,因此現今 35 歲的人,B 型肝炎引起肝癌的機率都很低,反而大多是 C 型肝炎所引起的。因此 WHO 把 B 型肝炎預防接種納入新生兒常態接種必要項目之一。這項政策是台灣公衛史上的一大成就,讓國際驚艷不已,堪稱為「台灣之光」。
目前醫界對於慢性 B 型肝炎的治療及遇到的瓶頸
目前 B 型肝炎的治療以病毒 DNA 濃度和肝功能指數為指標,根據預測結果進行個人化評估, 才能對症下藥治療。
治療上從干擾素和口服的抗病毒藥物,進階到免疫調節。抗病毒藥物治療已使用 18 年,效果顯著,B 肝病毒量可下降 40%。陳院士說預防接種及抗病毒藥物的治療都很重要,就像一個人有兩隻腳一樣。
B 型肝炎慢性帶原的感染者,一部分人會自行痊癒,另外約有 40% 會出現肝硬化、 25% 發生肝 癌。B 型肝炎在藥物治療,是直接破壞 cccDNA 來達到降低病毒量及罹患肝癌的風險,基本上只能 有效降低死亡率。相反地,C 型肝炎的口服抗病毒藥物 DAA 屬於完全清除病毒,可達到痊癒。
未來治療 B 型肝炎藥物是否能讓病人達到痊癒,就要靠國內產官學界一同研發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