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成功大學附設醫院 (成醫) 正式營運啟用,成為南部第一個國立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秉持著「成為良醫之前,先做成功的人」的醫德教育與人文涵養,成醫的創立猶如及時雨,悉心守護,讓南部民眾可以就近得到最適當的醫療照顧。2011 年醫學院林其和院長繼承黃崑巖院長的使命推動「成功 100」的醫教改革,由林志勝醫師負責執行「On doctoring」課程,將醫學人文融入臨床課程及實習中。沈延盛醫師有幸擔任「崑巖堂」堂主,負責帶領初入醫學的門人一窺臨床工作的社會面貌。這個課程一度造成風潮,不但成為台灣醫學教育期刊封面,也是各醫學院校醫人文課程仿效的模板。有鑒於此,本刊記者特別專訪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沈延盛。
沈延盛醫師,目前擔任成大醫學院院長、曾任職國立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及成大附設醫院外科醫師等。專⻑為腸胃道生理學、腸胃臨床腫瘤學、肝臟再生及肝胰纖維化之功能研究、肝外科感染症及營養代謝等豐富經驗。
成大醫學院的教育宗旨
成大醫學院自黃崑巖院長創院以來,致力於以人為本的教育,以領頭羊的風範在台灣的醫學教育注入心血,培訓了多位偏鄉付出不求回報的賢醫,這是對社會的大貢獻。因應新時代的進步,也造成醫療環境的轉變。沈延盛院長說我們必須挺身而出,提出針貶重整醫學教育內容,重視人文教育,整合再出發。他強調,醫術可以教育,但醫學倫理是首要之重,學生必須要了解才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才是最重要也最有意義的。
台灣醫學教育未來的方向
沈院長說醫學教育跟時代變遷息息相關。在嶄新的科技年代中,如何面對科技進步所導致的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以及人口老化問題,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未來的醫療,例如照護 (caring)的重要性將不亞於醫治 (curing) 的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越後者,也就是說醫師以外健康照護人員的重要性將會大大提升。成大醫學院的「On doctoring」課程曾獲致極大的好評,過去僅在醫學系開課,未來會推廣至醫學院各科系,讓學生提早了解長照的課題。此外,成大醫學院設立人文醫學教育課程及相關社區醫療服務系所,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偏鄉的醫療問題;加強推動學生社團活動,活化醫療服務團隊;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醫學院的教學活動,培養主動積極的態度,以教育出未來的醫學領袖。尤有進者,老師的教學也從傳統面對面的方式轉變 到運用新科技,如 AR、MR、VR 等。課程將從社區科學和人文的體驗課等方向著手,善用新的科技方法,才能跟上時代的進步。
如何踏入醫療外科後轉進醫學教育?在擔任成大醫學院院長期間遇到的醫學教育瓶頸?
醫療包羅萬象,外科著重在治療與實際運用層面。沈延盛說,個人從外科體系再進入醫教體系,沒什麼差異。沈院長強調,醫學教育就是利他的教育,也是最難的地方。此外,要讓學生全面化得到知識,必須改善環境加上點燃學習的火花。這些都需要花時間,而且還需要身體力行。沈院長自重新踏入醫學教育後,戮力於醫學教育的改善,解決老師及學生的問題,包括職業生涯規劃等。沈院長說,從重視自己變為重視群體,是一門比醫學更深的學問。
沈院長語重心長地指出,醫學教育其實就是讓醫師知道民眾的需求。讓醫學生從實際體驗課程中學習換位思考,幫忙病患才是拉近民眾與醫師的方法。沈院長給學生的建議是增加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利他開放的態度,如此方能落實白袍的本意。(記者:林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