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牌殺手,每年都造成全球約 1,710 萬人死亡,占全球總死亡人數 31%。2016 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共奪走 20,812 性命,平均每 27 分鐘就有 1 人死於心臟病。有鑒於此,本刊記者特別專訪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葉宏一醫師。

葉宏一醫師,目前為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專⻑於一般心臟學、高血壓、高血脂、心衰竭、戒菸等。

Untitled

馬偕醫院—已邁入 140 週年歷史—是全台灣首間成立急重症單位及引進 CPR 的醫院。馬偕心血管中心成立已五年,統整心律不整、影像學、心衰竭、肺動脈高壓、周邊血管、基礎研究等不同領域,並且強調分工發展。馬偕醫院的強項是處理急慢性心血管疾病,利用心導管手術可打通高達 90% 以上的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阻塞,而領先國際。在肺動脈高壓氣球手術方面也是國內首屈一指。馬偕醫院在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的處置上,獲得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的認證,達到國際的水準。

葉醫師強調,心血管疾病基本上都是由慢性病延伸而來的,所以從生活型態的改變及慢性病的防治出發,是很重要的預防觀念。近年來,很多人因為生活習慣不好而引起心因性猝死,使得心臟科的業務變得繁忙。葉宏一說台灣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國健署資料顯示,40-50 歲的心肌梗塞發生率比七、八年前多了 30%。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從全國性的登錄資料中發現,35 歲以下心肌梗塞的病人約有四分之三以上有抽菸史。葉醫師說,他在英國進修時注意到一篇聳動的報導:由於青少年普遍有三高及肥胖的問題,「你的小孩可能會比你早死」。台灣的調查顯示,三高的發生率增加,但抽菸比例稍減。葉醫師表示,生活中的可控危險因素大都是可以調整改善的。

記者問到有沒有什麼臨床特殊案例讓人印象特別深刻?葉醫師說,有一位 70 歲男性,三酸甘油酯高達 900 mg/mL,吃了降血脂藥後數值依然很高,葉醫師建議他戒菸,後來三酸甘油酯恢復到正常值,病人相當開心能成功戒菸又能恢復良好的身體狀態。

一般香菸含有尼古丁會促成冠狀動脈血管收縮及血小板凝聚,導致冠狀動脈血流供應量下降,另外吸煙也會加速冠狀動脈血管硬化造成動脈血栓的形成,這些不良後果,皆有誘發心肌缺氧及心肌梗塞的危險性。此外,二手菸也會造成主動脈病變。三手菸則會造成兒童認知能力的缺陷和抵抗力下降。男性抽菸則會性無能等等,這些都是戒菸時可以衛教民眾的注意事項。葉宏一說戒菸在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近年來許多醫師取得戒菸相關證照,陸續成功地幫助許多病人戒菸。全台醫學中心的心臟科大約四個半月就幫助一千位病人戒菸,增加民眾的戒菸意願並培養優良習慣。戒菸搭配正確飲食衛教,不復胖又可以達到健康。記者問,年輕人認為抽電子煙比抽香菸好,這觀念正確嗎?葉醫師說,電子煙則更危險,電子煙的尼古丁量不清楚,香精在燃燒後產生的有害物質也都堪慮。此外,電子煙還會引起急性的肺部傷害,增加死亡率。

從急重症醫學會的觀點來看,葉理事長想告訴民眾,膽固醇跟心血管疾病是息息相關的。男性心血管疾病好發於中老年時期;女性則好發於更年期後。因此,女性若在更年期前就有心血管疾病,那麼通常都有抽菸及糖尿病病史。葉宏一建議,應當要重視在大學入學前做第一次的膽固醇檢驗數值,從學生時期就能落實預防醫學概念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從醫學中心的觀點來看,葉副院長認為現在的趨勢是個人化醫療。醫學中心的任務不僅是治病而已,更要教導民眾如何預防疾病。馬偕醫院推廣衛教,不只為病人醫治,還希望病人能把健康觀念帶回家。馬偕醫院鼓勵同仁多學習頂尖技術,提升個人專業能力以運用在急重症上。馬偕醫院屬於教會醫院,近年致力於發展遠距醫療,為照顧弱勢族群盡一份心力,更貼近平民化治療。

葉醫師說,醫院是很好的發展平台。從臨床進修到基礎研究,一路上結交很多理念一致的朋友,同心協力幫助弱勢族群並且帶領年輕一代的醫療人員,把專業技術及照顧弱勢的精神傳承下去。起初選擇心臟內科是因為從一次的 CPR 中獲得相當的成就感,把一個生命跡象薄弱的病人救醒是一件很欣慰的事。雖然醫師這條路很辛苦,但是能發揮影響力幫助人,也能讓職場生涯道路寬廣而且充實。若是要給年輕醫師一段話,他說,醫界範圍很廣,處處有藍天,都會是很好的發展。他在病人身上看到太多因生病而導致生離死別,因此葉醫師認為預防才是永恆的健康之道。葉宏一呼籲大眾,心血管疾病支出佔健保的 20%,若能從根本及教育做起,對個人及國家才能更受益。急重症結合長期照護是未來的趨勢。如何提高保健的動機、促進健康、延緩失能、提升生命品質是現今社會的願景。

本刊記者很榮幸能採訪到馬偕醫院副院長葉宏一醫師。葉醫師的一席話帶領我們了解預防重於治療的重要性。(記者:林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