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何景良副院長在三軍總醫院進行目前正夯的 CAR-T 治療癌症病人

因生活型態改變及人口老化快速,癌症發生人數持續上升,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 106 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新發癌症人數為 11 萬 1,684 人,較 105 年增加 5,852 人。有鑑於此,自從 2018 年細胞治療開放後,各大醫療機構及多家生技廠商紛紛踏入此新的治療領域。細胞治療為癌症病患帶來多元化的治療選擇及希望。免疫療法是繼手術、放療、化療、標靶治療後,人類對抗癌的第五種療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也是近年醫界和生技圈的熱門話題之一。本刊記者特別於 2020 年 10月 15 日專訪三軍總醫院何景良醫療副院長。何景良醫師為血液腫瘤科專科醫師。現任醫療副院長兼執行官、國防醫學院副校長及醫學系教授、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何醫師專長肺癌、大腸直腸癌、標靶及免疫治療、安寧緩和醫療等。

何景良指出,細胞治療的技術從日本開始發展,這項技術在美國等國家也已發展多年。三軍總醫院於 2016 年開啟細胞治療的臨床試驗,並於 2018 年成立細胞治療中心,在這兩年期間已有初步成果。三軍總醫院於 2020年 8 月啟動 CAR-T 細胞治療臨床試驗記者會,何景良説,在這過程中三總經歷了很嚴格的審查,包括衛福部及多位臨床專家的審視。在棄而不捨的努力下,三總克服了各種困難,進入了第一期的臨床試驗。收案對象是化療、手術等標準治療無效的病患。簡單地說,病患首先在醫學中心做細胞血液篩選分離,再送往配合的生技公司,以基因工程技術將 T 細胞結合到病人的 CD19 。關鍵的技術是在病人的細胞連接到 CD19 這個步驟,以及擴增免疫細胞數量的品質。和傳統的治療比較起來,CAR-T 方式的細胞治療具有導航效果。舉例來說,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一種血癌) 就是把 CD19 的抗原當作一個標地,將免疫 T 細胞加強改造後,將此注入患者血液體內即可達到制約。

免疫細胞治療和傳統的放療或化療,在免疫機制中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兩者可合併使用,以「聯手攻擊的方法」提高治癌的效果。因此免疫細胞療法,讓治療的選擇更多元化。甚至突破癌症治療瓶頸,使病患能從這些新研究成果中受益。何景良表示。國外細胞治療已經很廣泛運用,但在台灣才剛剛萌芽。因此還需要時間成長。

何景良醫師記得,曾經有位 70 歲的女性胰臟癌患者,在三軍總醫院打化療,同時每星期飛往日本做細胞治療。令何醫師訝異的是,對於萬癌之首的胰臟癌,細胞療法竟然讓轉移到肝臟之病灶消失的無影無蹤。何執行官提到,每個癌症都可以運用 CAR-T 的觀念來治療。國外以 CAR-T 治療肺癌、乳癌等固態癌都有很好的成效。

記者問,對於細胞治療這一類科技的進步對醫療帶來的衝擊,何醫師有什麼看法?何醫師回答說,細胞治療等新科技需要普及化才能降低治療費用。正如同治療肺癌的藥物艾瑞莎 (Iressa ),從剛開始少數病人的自費項目到現在大眾的健保給付。何醫師希望,形同以錢換命的時代可隨著時間而過去,然而細胞療法這個新科技仍將面臨歷史重演。

何景良醫師在血液腫瘤科的領域已經專研了二十幾年了,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即踏入血液腫瘤科實習,在內科照顧很多急性血癌的病人,大都是 20 多歲的年青人,那時候還沒有健保,在治療上特別辛苦,但何醫師說,陪伴病人一起打仗的感覺很有成就感。何醫師很喜歡跟病人談心,他認為陪伴癌症病人是段持續的過程,從診斷到到死亡,陪他們走完最後一哩路。讓何景良醫師投入癌症領域的關鍵是病患的需要。他說,在臨床上跟病患談心的感覺很棒,是行醫生涯裡最好的回饋。

何景良小時候因身體不好,屬於敏感體質,所以多半在家自學。在生病中不知不覺突然知道怎麼讀書,從國小四年級後成績就突飛猛進。因為這個原因,何景良小時候就志願當醫生,希望以後能夠幫助體弱多病的人。何醫師提到,在臨床道路上一路走來遇到了很好的老師,得到很大的啟發。在職場多年下來,何醫師說他的初衷及理念沒有改變,一樣想在癌症這塊領域繼續服務病人。若是要給年輕醫師的一段話,何醫師說,國防醫學院都依成績來排各選科,也許一開始選到的不是原先想要的科別,但別氣餒,只要認真踏入,未來都會有屬於自己發展的空間領域。工作應有的態度就是,不論在什麼位子都應當全心投入,何醫師從助理教授,升到教授,再從基層的住院醫師、主治醫師走到副院長的位子,全是意想不到的生涯。總之,培養出自己的興趣就是最好的出路。

若以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立場來看,何醫師說,末期患者走到最後階段,就是要滿足病患身心靈平衡的狀態。醫師要提供正確的觀念給家屬做選擇,這是首要的。

本刊記者很高興採訪到全台首間進行細胞治療醫學中心的副院長。讓我們身入其境一覽細胞療法的新新世界。特管辦法通過後,必然會有多家醫療院所提供免疫細胞治療的服務。(記者:林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