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實施以來,迄今已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全民健保的開辦,是我國在社會安全制度上一個重大的政策性決定。在現今的社會,健康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對於健康的投資及健康保險的效益品質也相較提升。健保期間,臺灣經歷了 921 大地震、SARS 疫情風暴、莫拉克颱風災害及高雄氣爆等重大事件。連同眼前的新冠疫情,每一事件都是對臺灣不同程度的考驗。在這當下唯一不變的是,全民健保始終堅持以社會互助平等就醫為目標,帶領我國社會福利進入新時代,成為我國醫療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有鑒於此,本刊記者特別專訪健保署署長李伯璋。
李伯璋署長,目前為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曾任職行政院衛生署臺南醫院院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專⻑為器官移植、38 年的臨床工作及行政管理經驗等。
近期李伯璋署長推出《走向雲端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 2.0》一書,書中分享近五年期間的健保行政實務。本書的基本概念就是希望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將健保條文與體制化繁為簡讓一般民眾也能輕鬆閱讀。舉例來說,海外人士的加保復保,牽扯到的健保法規與操作流程相當繁複,一般民眾在一知半解下常常需花費大量的心力尋求答案。因此在書中就有詳細的說明,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提供簡單扼要的概念讓民眾不再無所適從。此外,書中提及目前醫界所服務的量,皆以點數做計算。若服務量與健保給付總額度一樣,換算便是一點一元。若服務量多於總額度,其點值一點便會小於一元。現階段一年的服務量及點值差距高達六百多億,表示醫療單位付出許多成本與人力,卻沒有得到相對應之回報。同時也造成醫療人員過勞的現象,未來勢必面臨人力缺乏的狀況,因而本書中針對此現狀提出相對應之見解與政策。
民眾的就醫習慣偏好到大型醫療就診,如何讓網路順暢,在基層診所順利查詢病患的健康狀況,及相關用藥情況是個資訊的缺口。為解決此問題健保卡才有讀取雲端藥歷的功能。藉由雲端分享可讓基層院所能得到病患在大醫院的相關檢驗報告,如此一來患者既可得到最精準的診斷與治療,也可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創造醫病雙贏的局面。
近期的 COVID-19 疫情來勢洶洶。大數據分析與雲端系統更是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往只能查詢的過去病歷資料;現在增添了移民署查詢服務的功能,可加快查詢旅遊史。在健保署同仁齊心努力下,在 48 小時便完成 TOCC 旅遊史的建構。另一個便民的雲端系統-口罩購買系統-,則藉由登入健保卡,查詢口罩購買相關狀況。如此可平均分配口罩量,讓資源更能妥善運用。此次疫情有如此完善的雲端資訊系統讓防疫作業更加事半功倍。
即便如此,健保系統仍有不足。在醫療端申報與上傳作業中,有高達 238 億的落差。這表示,醫療資源無法有效利用,導致重複檢查或未如實申報的情況。為防止申報的漏洞,健保署將考慮修正健保申報方式。需上傳相關資料方可申報,否則健保即不予給付。如此可防止醫療院所未如實上傳病患資訊的情況,並落實雲端分享之效益。李署長提出使用者付費概念,希望透過提高患者端的部份負擔,來避免醫療資源的不當消耗。另外也能讓醫療人員的服務品質與醫療報酬達到平衡。健保署在署長的帶領之下,以善盡社會福利的觀念,保護需要的民眾,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進而達到永續經營的終身目標。
李伯璋也說,制度規範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保有彈性來符合人性。例如依據健保法 51條,不孕症的凍卵相關療程,現階段並未給付,然而面臨少子化國安危機,如何改善少子化的現象已是燃眉之急。健保署認為可藉由修法或提供相關費用的補助,以將心比心的態度,來造就一個貼心且有溫暖的體制。
有關,乳癌的治療,現階段規範皆必須先開立第一線藥物後才能再開立第二線藥物。但就現實面來說,如何調整制度運用最合宜的治療在患者身上,更為重要。乳癌患者開刀後裝義乳等相關醫療費用,對一般民眾而言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若能彈性修改相關法規,對於患者而言絕對是一大福音。這些都是目前健保制度上的瓶頸,但只要有改善願意,增加彈性空間,滿足患者的需求,相信締造病醫雙贏的局面並非遙不可及的。
從外科移植手術權威到臺南醫院院長到至今的健保署長,過往豐富的經歷讓李署長對健保體制的未來有更遠大的抱負。無論是未來建立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或者修法來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以創造病醫雙贏,都能保障民眾福祉來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李署長說,在不同的舞台有不同的角色。如何更完善地調整公共衛生政策,將是李署長在未來的一大挑戰。這就是所謂的「在其位,謀其事」。李伯璋署長以一生懸命的精神貫徹理想與現實,讓想達成的每一個目標,皆能樂在其中地完成。此等風範令人敬佩,相信在健保署李署長的帶領之下,台灣能有更加令世界羨慕的醫療體制。(記者:林思彤)